Tuesday, March 15, 2016

佛教的祈愿 | 佛法 | 国际创价学会 on prayers in Buddhism

佛教的祈愿 | 佛法 | 国际创价学会

佛教的祈愿

回一览表

"佛教中的祈愿可被理解为一种结合了祈求、发愿、感恩等思绪的行动。然而其独到之处就在于,佛教视人的生命为尊贵且神圣的存在,作为佛道修行的一环,祈愿是为了唤起自己生命中常住本有的勇气、力量与智慧,而非求助于外在的神明。"

佛教的祈愿祈愿是日莲佛法基本修行中的主要环节。国际创价学会(SGI)会员在叙述信心体验时常提到"诚心祈求"、"认真地祈求",以及"祈求得到实现"。这些话究竟有甚么含意呢?

美国出版的《韦伯新国际字典第三版》(Webster'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)将祈愿定义为:庄严虔诚地与神祇接触,通常与恳求、请愿、忏悔、赞美和感谢有关。

佛法对祈愿的看法是否符合这定义?假如不符合的话,其差别在哪里?

祈愿是人类共通的普遍行为。历史数据显示,人类自古以来便进行某种形式的祈愿。面对大自然浩瀚的力量,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脆弱,于是产生了向其膜拜、祈愿、礼赞和感恩的强烈冲动。

SGI会长池田大作曾写道:宗教源自祈愿……远在宗教出现之前,这种最为原始的人类活动便已经存在,而在各个宗教传统出现后,祈愿才演变为现有的诸多型态。

同样的,佛教中的祈愿也可被理解为一种结合了祈求、发愿、感恩等思绪的行动。然而其独到之处就在于,佛教视人的生命为尊贵且神圣的存在,作为佛道修行的一环,祈愿是为了唤起自己生命中常住本有的勇气、力量与智慧,而非求助于外在的神明。

许多东方宗教都有其具体的祈愿方式。对修行日莲佛法的SGI会员来说,这包含诵读《法华经》的部分经文,与反复唱念"南无妙法莲华经"。"南无妙法莲华经"出自《法华经》(全名:妙法莲华经)的标题,据日莲所阐释,那是所有生命皆含有的妙法(佛性)之名。发出声音唱念"南无妙法莲华经"的修行显示,日莲佛法关乎把生命内在的特质,显现在外在的世界,这与一般坐禅冥想的内向修行有别。

"御本尊"是SGI会员修行祈愿的对象。"御本尊"不是让人供奉或祭祀的"偶像"或"神明",而是使人"观己心",开启佛界的一幅曼荼罗。这幅曼荼罗所象征的,是佛的悟得,以及生命至高的境界──"佛界"。

SGI会员的祈愿目标因人而异,许多与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类问题,以及个人的志向、忧虑、烦恼等有关。佛法上有"烦恼即菩提"一说,日莲佛法非但不主张灭除烦恼,还强调烦恼是成佛(菩提)的因,两者(烦恼与菩提)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日莲曾说:"烧烦恼之薪,菩提之慧火现前"("御义口传",《御书》741页)。

佛教的祈愿是将痛苦和烦恼转变为慈悲与智慧的过程。其中"观心"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,那不是单单的自我反省,而是与生命中各种负面的感情、欲望、思绪、习性等正面相对。日莲亦说道:"习佛教者,若不观心性,则不得出离生死也。"("一生成佛抄",《御书》404页)

SGI时常提到,祈愿应伴随着行动。唯有付诸行动的祈愿,方为真实的祈愿。譬如,要取得事业成功,除了修行祈愿,还必须坚忍不拔,奋斗不懈。

佛道修行的最终目的,是唤起生命最高境界──"佛界"。那是人人都拥有的潜能,也是宇宙慈悲的生命本源。佛道修行让人的生命与大宇宙的生命冥合,从中展现佛的智慧、生命力、韧性等种种特征。佛法认为,人和环境之间的关联是无法分割的(详见"依正不二"一文)。内心的变革,会反映在外在的环境。祈求得到"实现",也是出于相同的道理。

池田大作曾写道,祈求的极致就是誓愿──为他人幸福和社会繁荣贡献心力的誓愿。

发下如此宏愿,毅然行动的人,必能让自己的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冥合,展现最尊贵、至高的"自我"。

<SGI国际广报局译自2001年1月《SGI季刊》>

回页首



Sent from my iPad(Air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