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April 25, 2015

《法華經》中的寶塔,生命中的寶塔 | 佛法 | 國際創價學會

《法華經》中的寶塔,生命中的寶塔 | 佛法 | 國際創價學會

《法華經》中的寶塔,生命中的寶塔

回一覽表
寶塔

日蓮佛法奉《法華經》為釋尊至高無上的經典,認為其內容完整無缺地開顯釋尊成佛的至理。經中採用寓言的手法,描述釋尊向眾弟子侃侃說法的情景,在某個關鍵時節,一座宏偉壯觀的寶塔突然從大地湧現而出。寶塔由七種寶物砌成,其體積之龐大超乎人們的想像。所謂寶塔,即是諸多經典中常提到的「卒塔婆」(又稱「窣堵坡」)(stupa)。那原本是用以安置釋尊遺骨的圓頂建築物。

正當眾弟子對此不可思議的一幕感到萬分震驚之際,塔中傳出一道嘹亮的聲音,禮讚了釋尊,同時亦證明了釋尊所說屬實。隨後釋尊打開寶塔,顯現端坐其中的多寶如來。

釋尊解釋,這尊已經入滅的佛曾出生於無與倫比的亙古時代,其寶塔必在教化《法華經》的場所出現。說完這一切,釋尊登入寶塔,與多寶如來並坐其中。之後還出現了其他一連串神乎其神的場面,包括整個會場升入空中展開所謂的「虛空會」。

其實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場面,均為表達人人生命中那深不可測的佛界的寓言。

在佛法看來,佛所代表的是一種人類完美及理想的成長階段,而釋尊本身就是這種理想的象徵。釋尊慈悲為懷,其大無畏大智慧的一生,是眾弟子仿效學習的榜樣。不過在釋尊入滅後,佛教開始蒙上神話色彩,成佛的理想變得縹緲和不切實際,而佛教也似乎與人的實際生活脫節。

另一方面,日蓮(1222-82年)的佛法以《法華經》為本,奉其「萬眾成佛」(即佛界為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境界)的理念為圭臬。《法華經》中寶塔出現的場面,可被視為一種用以刻畫佛界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的手法。

日蓮把寶塔詮釋為宇宙至高的法則,更道出那是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。根據日蓮所作的解釋(「覆四條金吾書其一」,《日蓮大聖人御書全集》第1161頁),多寶如來和釋尊在寶塔中出現的一幕顯示了「境智冥合」的法門。「境」是所觀之境,即客觀的外界,「智」是能觀之智,即主觀的智慧。多寶如來所代表的「境」,是宇宙至高的法界,而釋尊所代表的「智」,則是佛甚深無量的智慧,二佛並坐代表「境智冥合」,即「即身成佛」之義。

在寫給一名信徒的信中,日蓮論及這宇宙至高的法則到底存在何處。誠如日蓮所寫的:「持法華經之男女,其身之外,別無寶塔也」(「予阿佛法師書(阿佛房御書)」,《日蓮大聖人御書全集》第1371頁),那其實是在人人生命深處。

人的生命原本就具備佛的特徵及品德。《法華經》的本意,以及信受此經之人的使命,在於讓人開啟這隱藏在生命中的潛質。《法華經》宛如一道橋樑,將人的內心及外界聯繫起來。透過《法華經》,生命內的佛界,可顯現在生命外的世界。為了讓人湧現心中的寶塔,日蓮確立了唱誦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的修行。他還把《法華經》中的虛空會,圖顯成「御本尊」這幅曼荼羅,為一切眾生生命中的佛界予以具體形態,以作為人們修行的對象。

關於點綴在寶塔上的七寶,日蓮有如此解釋:那是「聞、信、戒、定、進、捨、慚」的七種德行(同上)。對於佛應有的形象,人們常以為那是一尊雍容嫻雅的存在,但根據日蓮的這個解釋,佛的特徵及品德是在勇猛精進、修行不輟之中展現的。

寶塔出現在《法華經》的〈見寶塔品〉中。所謂見寶塔,就是認知自己及他人生命中的佛界,也是尊重自己及他人生命的尊嚴。佛與凡夫的差別,在於對「萬人成佛」此理念相信與否。

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曾寫過:「散發七寶光輝的寶塔,就是指自己本身屹立不搖的原貌。我們本身就是一座莊嚴無比的寶塔。」(第三十三回:與阿佛法師書《寶塔御書》,《研習勝利經典――「御書」》)

<資料來源:2012年7月《SGI季刊》;翻譯:創價學會國際廣報局>

回頁首



Sent from my iPad(Air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