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January 14, 2025

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放逸五欲 墮於惡道

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放逸五欲 墮於惡道

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放逸五欲 墮於惡道

2017110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54集

繪圖/黃逸樵


縱恣自逸,耽著欲境,不能檢束,
因而迷惘惱亂,放逸隨遂煩惱。
放縱心思儀態,任性恣意妄為,
不遵循守規矩,離善方便名放逸。

修行,要如何修啊?就在日常生活中。我們的心,身體、行為、儀態等等,無不都是修行。常常說「修」在內心;「行」,行動是在外行,內修外行,叫做「修行」。

修行者,要有修行的儀態,我們要注意行動的威儀。若是「縱恣自逸」,「恣」就是姿態,非常放縱、很放逸的姿態,「耽著欲境」,一直貪著、迷戀,貪著在那個欲境裡,隨心所欲,心收不回來,豈能叫做修行呢?放縱自己,身心不檢討,不肯自我反省,不想約束自己,離修行就愈來愈遠了。

修行者要有修行的威儀形態,若是這樣放縱,就表示我們「因而迷茫惱亂」,自己惱亂自己。我們的煩惱、無明都沒有去除,心中無明重重,揮之不去。明明知道要修行,卻是自己的身心都無法把握得住,一直就是這樣的無明煩惱,來擾動自己的心,也放縱自己的身態,煩惱中再生煩惱,實在是很可惜。

「任性恣意妄為」,修行者若這樣,真的是苦不堪;常常說修行是要修我們的威儀、修我們的習氣,偏偏習氣讓我們放縱了,一輩子都無法將自己的習氣調整過來,失去威儀、失去修行者的身心形態。「不遵循守規矩」,不遵守規矩,心下都很明白,但是習氣就是放縱了,苦惱的事情實在很多。

「離善方便名放逸」,雖然我們常常說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,有人就說:「我的心修好就好了,與我的行為無關。」甚至也聽到有人說:「一念能夠轉,就是悉轉;一念心一轉動就能成佛。」豈是如此簡單?只是心念一時體會了解而已。

佛心就在我們的藏識之中,發現我們的真如本性與佛覺同等;只是發現,並未真實覺悟。佛如是說,我們如是了解,但是了解歸了解,煩惱習氣並沒有去除,佛與凡夫的分界就在這裡。凡夫就是煩惱重重,凡事由不得自己;佛陀已經明瞭、覺悟,叫做「覺者」。這是覺者與凡夫的差別,但是,我們離覺者仍差得很遠很長。

這麼多品一路聽下來,到第十六品〈如來壽量品〉即將進入尾聲。〈如來壽量品〉這一品是彌勒菩薩要讓我們了解,佛陀來人間,時間能有多長啊?佛陀是如何修行?如何度眾生?彌勒菩薩一次次向佛請教,用譬喻的方式、用故事讓我們了解;我們若不清楚、不了解,還是我行我素,這種「縱恣自逸,耽著欲境,不能檢束」,還是隨心所欲,對自己沒有任何檢討、約束。若如此,即使佛陀常住在世也無可奈何!

眾生剛強難調難伏,要怎麼辦呢?我們要自覺、自修、自度,若沒有自覺悟,無法好好檢討自修行,絕對無法接近佛這個「覺」,距離覺悟就很遠、很長了。「離善方便名放逸」,佛陀為眾生設善方便法,我們若連方便法都脫離了,還是在放逸中,就真的很可惜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
Sent from my iPhone